近年来,不仅是江苏,在全国各地都在兴起一股行政区划调整的热潮,地方热衷行政区划调整的背后,是怎样的诉求,又将如何协调与城市历史文化的关系,就这一系列问题,快报记者专门采访了著名城市问题专家、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张鸿雁教授,由他解码区划调整背后的内在逻辑。
首先是淮安市,“苏北的城镇布局密度小,产业空间布局分散要求苏北必须建构‘大淮安’的发展格局”。张鸿雁认为,淮安的特色在于拥有中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将洪泽设区使得淮安能够成为一座滨湖城市,江苏也能此基础上,顺势提出打造“大洪泽湖”的发展理念,给淮安带来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和良好的发展机遇。
盐城作为淮河流域的龙头城市,具备濒临黄海的区位优势,将大丰撤市设区,有利于盐城的做大做强,能成为南接南通、北联连云港这两座江苏沿海城市间的支点,顺应苏北振兴和江苏沿海发展这两大战略。
对于无锡的行政区划调整,张鸿雁提出了大胆的设想:无锡应该以“双滨(滨太湖和滨长江)”城市作为定位,区划调整不应局限于主城区内,更应将一江之隔的靖江(现属于泰州市)并入无锡,成为滨湖跨江城市。如能实现,将对带动苏北发展起直接作用。
常州将金坛市撤市设区是近些年常州的经济转型成功的体现,张鸿雁教授建议,常州应和无锡一样,将滨江城市纳入城市的整体战略之中,将这条通江达海的“黄金水道”在城市发展中发挥出应有的价值。
区划调整不仅涉及县区一级,乡镇街道的调整也是紧锣密鼓进行
去年,连云港灌云区三个乡镇区划调整
南通市通州区部分行政区划调整,原18个镇调整为12个镇4个街道办
南通如东撤销掘港和苴镇,设立街道办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