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临西县文物工作者近日在做文物调查时,在临西县孙楼村一农户家中发现一件清顺治十八年的皇帝诰封圣旨,虽历经350多年的时间,仍然保存完好。
邢台市地方志专家孙小林介绍,这道圣旨是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九康熙登基时,依惯例嘉奖功臣,颁给时任“河南抚标都司佥书管右营游击事”孙维统的三轴诰命之一。
圣旨材料为五彩提花锦缎,整体底衬是纵横交错的五层云彩图。按照黄白、墨绿、杏黄、红黄等七色,分为七节,总长度为3.5米,宽0.31米。用汉文和满文两种文字书写,其中,汉文行款从右至左,满文行款从左至右,两种文字均由两端向中间延伸,合于中幅。
圣旨正文中,汉文用楷书书写,共计12行,148个汉字;满文部分共计32行。满汉两文最后的年号落款处,均印有0.13平方米的红色大印,大印由满汉两种文字组成,汉字为篆体。
临西县文保所长张霞说,这道圣旨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事件,对于清朝的军事、吏制研究和考证提供了史料佐证,具有很高的史学和文化研究价值。就文物本身来说,这件圣旨品相完好、制作精美、庄重大方,也十分珍贵。
另据了解,孙维统的祖籍孙楼村现有700多人口,均为孙维统后代子孙。除了这份孙氏家族世代相传、倍加珍藏的圣旨原件外,还藏有孙维统当时征战沙场用过的长柄大刀等文物原件。(新华网记者 曹国厂)
孙维统简介
孙维统(1627~1686),字衡甫,临清州孙楼村(今属河北省临西县)人。孙维统祖辈自明初从山东即墨迁来,世代以务农为生,至其祖父天赐,家境富裕、人丁兴旺,“富而好施”、“博施济众”。孙维统自幼聪慧勤学,“幼英敏、善弓马”,“生具瑰异之姿、长负英毅之气、望而知为将帅才”。
顺治四年(1647),孙维统任山东范县(今河南濮阳范县)守备(正五品)。顺治六年(1649),升任“都司佥书(正四品)管嘉峪关(今属甘肃)守备事”。嘉峪关乃军事要塞,孙维统恪尽职守、不畏艰险、练兵作战,出色地履行了镇守边关、抵御外敌入侵的重要使命。孙维统既有将帅之谋略,又有兵士之忠勇,且刀枪弓马战法无不精通,“为所器重者已非一日”。故后又“曾蒙(三省)总制调赴省会(大名),亲较骑射”,教练三省各路兵马,上下赞誉。不久升任河南抚标都司佥书管右营游击(从三品)事。
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九,康熙帝登基庆典,颁发恩诏,封赠功绩卓著之臣。孙维统因“服勤戍务、训练有方、恪慎小心、劳绩素著”,被诰封为“怀远将军”,其夫人被封赠为“淑人”,同时追封三代至其父母及祖父母。康熙初年,蒙古尚未完全统一,西北战事不断。为加强陕北黄河以西、长城一线的防御,被诰封后的孙维统调任陕西黄甫路(今陕西省府谷县黄甫川流域一带)协镇(又称协台,即副将,从二品)、兼镇波罗(当时的怀远,今陕西横山县波罗镇一带)。在任10余年,因智勇兼备、累著战功而威震塞内外。
康熙十三年(1675)十二月,陕西提督王辅臣杀死莫洛起兵反叛。十四年春,王辅臣部下定边(今陕西榆林市定边县)西协守将朱龙,攻下平凉(今甘肃平凉市),煽动西协所属,致使西协城池纷纷归附叛军,并欲攻中协榆林,形势十分危急。孙维统面对判乱尘嚣,矢志报国,深知兼镇之波罗乃榆林门户,门户不保必然危及中协,故孙维统率部由榆林经草地急援波罗。为稳定民心,率众焚香祭神,对天明誓,誓与波罗共存亡,鼓舞了兵民士气。并将攻下新城(今陕西省靖边县新城乡一带)来犯波罗的朱龙击溃于波罗以北,大振军威。又乘胜追击,连复怀远(今陕西省横山县)三堡,重固中协城卫。但朱龙余部仍顽据与蒙古交界的龙州(今靖边县龙州关)。孙维统便邀外蒙达尔仗贝子,协同直捣叛军巢穴,一举收复龙州。
西协叛乱方才平安,中协榆林叛事又起。叛军“窥我兵单,率万众来攻榆林”。孙维统虽已数日不得寝食,但仍再振精神急赴榆林,并请来蒙军相助,再次杀败叛军。榆林之围遂解。但溃逃之徒仍不甘败,纠集叛军围攻葭州(今陕西佳县)。孙维统与理藩院喇嘛率蒙汉官兵南下葭州,不料此时又得东协神木叛变消息。孙维统置生死于度外,其家口远在皇甫杳无音信亦全然不顾,一心剿灭叛乱。他率部北上神木(今陕西省神木县),大战神木耳山,全歼叛军。遂又挥师南下直扑葭州,叛军出城迎战,被孙维统大败,幸存余部退缩城内,不敢再战。孙维统为使城内百姓免遭涂炭,未行强攻。相持40余日,叛军献城投降。孙维统入城之后发仓廪赈饥民、释战俘还乡里,“其种种慈祥宽大之德”深令百姓感激。
此时恰逢提督“为地择人”,上下皆知孙维统久任延东,无不诚服。“上宪题维统改镇神木,圣旨嘉奖后,又特授浙江定海总兵”。(定海即今浙江宁波,总兵官正二品)。康熙二十四年(1686),孙维统虽年事已高,但仍身先士卒,不幸“因剿海寇周云龙中风染病而卒”。孙维统墓位于今临西县孙楼村东南三华里卫西干渠西侧。(来源:临清市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