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马克思主义信仰似乎离生活很远。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伟做过一个课题——当代中国大学生政治观现状调查,44.4%的学生选择了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没有明确信仰的学生占到了39.6%,选择了资本主义和宗教的学生分别占了10%和6%。
“物质化的时代下,信仰似乎成为一个人可有可无的附属物,现实压力下的大学生,更多想着如何找到体面的工作,赚到更多的钱。”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生章正反问,为什么最纯粹的大学生群体中,信仰却成了“奢侈品”?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屌丝”开始成为一种流行。社会价值的多元化,让一些年轻人在浮躁焦虑中困惑。或者愤世嫉俗,或者悲天怜悯。
“屌丝”这个词既消解了当下流行的成功学镀金的虚妄,又拒绝了主流意识形态。北京师范大学学生金一驰认为,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体现了信仰的逃避主义或者虚无主义,是对理想追求自我放弃。
不久前,金一驰去了一趟重庆红岩魂纪念馆,面对革命先烈们曾经浴血奋战的英雄事迹,他思考:为什么他们能在那种环境下坚持下来?为什么那个年代的青年都充满了理想和斗志?
“或许,当代青年人可以在历史追问中寻找到破解迷茫的路径。我们需要像先辈们一样,拥有坚定的信仰。”他说。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生蒋国栋认为,在怀疑的时代,当代青年大学生需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坚定的理想信念,对未来自身的发展,乃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蒋国栋说。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生蒋国栋做了一个推算。从现在开始,按照本世纪中叶实现中国梦的设计,大约还有36年可以变为现实。那么以国家规定青年为14到28岁这个范畴来看,当代青年的年龄到那时应该是50到64岁之间。
“从现在到实现中国梦的阶段,正是当代青年施展才智的阶段,青年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他说。
申志清认为,青年的理想信念与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进程密切相连,实现中国梦需要青年,也成就青年。
“投身于国家改革发展的实践,是当代青年追求中国梦的生动体现。”清华大学学生王小龙说。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生李科一考虑的是实践力的问题。“梦想离开实干就是空想,就是白日梦。”
“读书、出国,就业、创业,成家立业,买房置业,都是我们的梦想,非常具体,非常实在。”李科一说,这些梦想的实现,与国家的整体发展和规划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