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中国北方农村再普通不过的一处院落。除了院门口多了两辆中巴车和院内越聚越多的村民外,这里与平时毫无二致。村民们知道,他们村“来了一位大人物”。
两天前,李克强刚刚在中南海第一会议室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确定今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工作。参加会议的是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以及几十位部委负责人。两天后的3月27日,李克强跨越了省、市、县、镇四个层级,直接来到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桥头镇太平庄村委会的会议室。他的桌对面是十多位由于长年风吹日晒、脸色黑中透红的地道庄稼人。
听取意见
“有什么话尽管说、敞开说”
李克强开门见山对参加会议的党员、群众代表说:“我这次来是听取你们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意见和建议,你们有什么话尽管说、敞开说。”
起先,有些村民表现出一点拘谨:一位村民一边发言一边搓手,还有一位村妇联主任,因不好意思,每说两句话捂着嘴笑一会儿。
不过,他们所提的意见和要求却毫不含糊。第一位发言的村支书,一口气提了三大问题:村组道路不通、干旱缺水、电压不稳,马上有人又补充了两大问题:风沙太大、村卫生室条件太过简陋。村妇联主任则反映,壮劳力都出门打工了,妇女们干农活却没技术,想搞“大型养殖”又没有盖棚圈的钱。另一位村民提出,村里人大多不爱买养老保险,觉得“不划算”,但买医保都很愿意;还有一位村民抱怨正在推广的滴灌设备“价格太高”:一亩地花1000元铺的管线,只能用一年。
此情此景,李克强一定似曾相识。他早年插队的知青生涯中,曾“官”至大队支书。当时,他每天需要拿出好多时间,认真安排生产队成员的每一项劳动内容,处理队内的大小事务——包括召集村民代表开会。这也或许是他为什么能迅速与桌对面这些村民“融为一体”的原因。他夸村支书“看起来很年轻”、“意见很有水平”,还称赞妇女代表“撑起了大半边天”。他的每次插话,都让村民们笑得合不拢嘴。
回应村民
寻长效机制解决普遍性问题
与当年的大队支书不同,如今身为一国总理的李克强,是用更宏观的眼光,审视这些来自最基层的难题。他把这些意见总结为缺路、缺水、缺电、缺医,以及生态补偿、劳动力素质提高等6个方面,并逐一回应了这些问题。他说:“表面看,你们提的是你们村遇到的具体问题,但这些问题其实事事关系到国家大政。”
李克强把这些问题归结为中国农村,特别是北方农村“普遍性问题”,而且仅靠一村一乡之力很难解决。因此,他要求当地政府和同行的部委负责人,把这些问题一一梳理、研究清楚,寻找破解难题的“长效机制”。
如同一贯表现的那样,李克强慎于承诺——哪怕面前只是十几位普通的村民。他询问村支书,修路除了需要财政支持,还需要征地,村民们愿不愿意?他很委婉地提示村妇联主任,发展“大型养殖”未必要全部依赖财政,信用社贷款也可以成为部分资金来源;他当即让旗委领导认真组织当地企业攻关滴灌设备价高使用期限短的问题。
他说:“坦率地讲,你们有的问题,给点政策倾斜就能解决。但我们国家这么大,如果解决上述问题,都只依赖财政支持财力确实达不到。我想是不是各级政府、社会力量,以及你们个人都分担一点,最好能形成一种解决问题的长效机制,让更多与你们村问题相似的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这样是不是好一点?”桌对面的村民代表个个笑容满面、不住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