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试乘试驾已成为车市中惯用的人性化营销手段,消费者也越来越青睐这种“先尝后买”的购车方式。然而由于试乘试驾中有很多不可预料的因素,由试驾活动导致的意外事件也时有发生。那么,试驾车出了意外,到底应该由谁来赔偿?
现象试乘试驾很流行
在车市中,试乘试驾活动已成为惯例,特别是一有新车上市,车商便会安排一场新车试驾会。由于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吸引一定人气,而且还可以有效“筛选”意向客户,因此车商很乐意采用这种营销手段。
尽管试乘试驾深受车商与消费者的青睐,然而,这其中却也有着不可回避的风险,对此,消费者与车商又有着怎样的认识呢?
车商签订协议规避风险
试乘试驾在很大程度上拉动了销售,但也存在较大的风险。在试驾过程中,由于新手经验不足导致对车辆的损坏,以及一些’专业试车手’只试不买徒增成本等问题都不容忽视
为规避试驾风险,车商都会要求消费者在试驾之前签署一份“试驾协议”。从记者拿到的几家经销商的“试驾协议”来看,几乎无一例外地规定了“试车过程中若因试驾人员的原因造成的任何人员伤亡、车辆损坏等交通事故,应由试驾人承担一切相关责任和相应赔偿”。
“试驾过程中,发生意外时赔偿责任会按照试驾协议内容执行。”一汽丰田一位车商告诉记者,“当然在试驾之前,销售人员也会向试驾者说明,试驾中如果由于驾驶者过错造成的损失是需要驾驶者本人承担的。即使试驾车辆买了保险,也并不代表着所有损失都由保险公司赔付,保险公司只会赔付一部分,一般是80%左右,剩下的费用就需要由试驾者来承担了。”他同时表示,“如果试驾过程中发生的事故不是由于试驾者驾驶不当所引起,即过错方不是试驾顾客,那么损失就由过错方承担。”
律师责任划分要看协议
那么,试驾活动中发生意外,造成的车辆损失到底应该由谁来承担呢?赔偿依据又是什么呢如果试驾前双方签订了试驾协议,那么发生意外时,车辆损失赔偿一般都是要依据协议条款来执行,即试驾人员需要承担主要的赔偿责任。但在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时,车商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车商提供的格式条款在权利与义务的约定上有着明显不对等之处。”
那么,是不是试驾车投了保险后,试驾风险就可以避免了呢?
“如果造成试驾事故的原因是不可控因素,即并非试驾人员主观造成,那么保险公司会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但如果试驾事故是由于试驾人员主观失误造成,那么保险公司会追究过失人相应的责任。”上文中提到的尹先生,被保险公司起诉的原因,正是因为他在试驾时,未遵守协议约定的时速不超过80公里,而是试驾途中时速达100公里引起了意外事故,保险公司就有权利追究过失人相应的责任。
因此,对消费者来说,试驾之前需要清醒意识到试驾是有风险的,并可以对车商提供的试驾协议条款提出质疑,进行协商。
提醒消费者应规避风险
既然试驾活动有着不可控的风险,那么,车商在“回避责任”的同时,如何才能最大限度降低风险?作为消费者,又应如何避免试驾风险呢?
“现在公司的陪驾人员都是经过厂家严格培训的专业试驾手。”一汽大众某公司的侯经理告诉记者,以前陪驾人员都是由销售顾问来担任,但考虑到试驾活动中风险难以控制,厂家就要求陪驾人员必须专业化,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试驾者的安全。
从记者参加过的由汽车厂家组织的大型试驾活动来看,试驾车的陪驾人员大都安排的是专业试车手,以保证试驾活动的安全进行。“随着试乘试驾活动的深入,试驾车的陪驾人员走向专业化正成为一种趋势。”一位业内人士评价说。
对于消费者如何规避试驾风险,陈华兴律师建议,消费者参加试驾活动时应该意识到试驾是有风险的。在试驾前,一定要注意询问该车是否买了保险。
据记者了解,有些车商为节约开支,并不为试驾车投保,这样一旦出现意外事故,试驾人员需要对车造成的损坏承担责任。而此时解决办法多是两种,一种是客户出维修费用,另一种办法是客户按价买走。
此外,试驾时,试驾者应按经销商规定的线路谨慎驾驶,尽管很多试驾场地路况相对较好,但是试驾时不能因此而放松警惕。驾驶人员还要对自己的技术有所了解,如果驾驶技术不熟练,建议选择试乘,尽量避免“新手开新车”。
试驾车哪儿去了
“车商经常举行试乘试驾活动,那么试乘试驾的车辆都是怎么处理的?是折旧处理还是当成新车卖给了消费者?”近来,不少消费者致电本报,希望记者能解开试乘试驾车辆的流向问题。
正如消费者所言,近两年来,众多新车轮番上阵,汽车厂家、经销商组织的试乘试驾活动则是一拨接一拨。厂商都期望通过试乘试驾这种方式,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由于试驾车损伤较快,汽车厂家怕影响产品信誉就会要求经销商不断更新试驾车辆。不少品牌要求每一年更换一次试驾车,个别甚至要求三个月更换一次。由此就产生了大量的试驾车,那么被试驾过的样车最后会被经销商和厂家如何处理呢?参与试驾的车辆最后流向了哪里呢?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以新车名义出售
“如果车商是以商品车当作试驾车用的,到最后肯定会以新车的名义卖给消费者。”一车商私下向记者透露,“这类车一般都是只作短途试驾用,对车辆的损伤较轻,而且在试驾之前,车商已经将试驾车的里程表线路切开,这样一来不论怎样行驶,车子的里程表都是零公里。因此,很大程度上,消费者就很难分辨出新车和试驾车。”
除此之外,市场上确实有个别车商将试驾专用车当作新车卖给消费者。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经销商告诉记者,有些车商不给试驾车上牌,试驾之后对其进行一番“细心”的维护和修理(如换上新的轮胎、车漆打蜡等),打扮一新后再作为新车出售。
对此,河南国银律师事务所的陈华兴律师表示,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将“改头换面”的试驾车按原价卖给消费者,无疑已经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这实际上属于欺诈消费行为,消费者只要有相关证据,就可以起诉车商,获得相应赔偿。
经销商内部“消化”
对于大多数车商来说,拿试驾车当新车出售的行为实际上是“得不偿失”。“我们绝对不敢拿试驾车当新车去’糊弄’消费者,因为消费者一旦发现,投诉到厂家,4s店将受到严厉处罚,那样损失就更大了。”上海大众一位车商告诉记者,关键是这样的行为直接影响的是公司的名誉,砸的是公司的牌子。
“我们公司的试驾车一般都是作为公司的商务用车,或低价卖给公司内部员工和朋友等。”东风悦达起亚一车商表示。
“公司的试驾车辆会以一定的折扣卖给员工,或者员工介绍的亲戚、熟人等,目前公司的试驾车还无法满足这部分消费者的需求,因此基本不需要向外寻找买主。”一汽大众一车商表示。记者了解到,不少车商都采取了“内部消化”的方式来处理试驾车作为二手车处理。
“试驾车到了一定期限需要更换时,我们会将换下来的试驾车通过二手交易平台处理。但是绝对不可能通过翻新再以新车的方式卖出去。”上海通用一位车商告诉记者,只要是规范的品牌4s店都不会拿自己的信誉开玩笑。在车商的品牌二手车部推出的二手车中,记者发现的确有一些试驾车辆。事实上,专用试驾车作为二手车处理正成为很多车商采用的一种方式。
被汽车厂家收回
除此之外,有些汽车厂家给经销商提供的试驾车辆是免费的,到一定时间厂家就全部收回,“厂家一般是用这些试驾车型’解剖’后做数据分析,以对车辆性能进一步改进做监测。”一位车商告诉记者,对于他们而言,举办试驾活动时,只需要出人力、物力,不必为购买试驾车额外支出费用,也不用为试驾车的处理而犯愁。
流向与试驾车性质有关
“试驾车的最终流向应该说与车商用来试驾车型的’性质’有很大关系。”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车商的试驾车辆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试驾专用车,即从厂家以特殊政策买来专门作为试驾用的车辆,针对这种车辆,经销商会给每辆试驾车上好牌照,并及时投保。
“但有些时候,尤其是举行大型试驾会时,经销商手中的试驾专用车不够用,一些车商就会用商品车来做’候补’。”该业内人士表示,“车市中拿新车当试驾车现象较普遍,有些经销商为省下购买试驾车的费用,甚至将试驾车卖了,试驾时就拿商品车作试驾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