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有媒体报道称,用自己拾破烂的双手抱起小悦悦的阿婆陈贤妹,被原来的雇主辞退了,在房东的威胁下不得不搬出租住的房屋,原因是“他们忍受不了那么多的媒体”。对此,陈贤妹的儿子称网上谣言“瞎扯淡”。母亲是因不堪骚扰而返回老家,并非被辞工,现在他们还住在原来的出租屋里。
关于陈贤妹的假新闻,它产生于不负责任的媒体对一个新闻人物违背了新闻规律和职业操守的过度消费中。媒体过度消费陈贤妹,为滋生假新闻创造了土壤。一些紧盯陈贤妹的记者,并不想关注小悦悦事件,而企图从陈贤妹身上挖出点儿其他能震撼舆论的佐料来,成为爆炸性的独家新闻。这就是对陈贤妹的过度消费。新闻,已经偏离了对陈贤妹道德品质的弘扬,而成为对其个人的消费。不是关注新闻,不是借陈贤妹的善行来反思社会道德,而是借人做新闻,在她身上挖新闻。这就是当下媒体圈流行的那种对新闻人物的过度消费,一种病态的新闻观。
一般的新闻人物,他们深知某些媒体的这种“品位”,自身也有借媒体扬名的需求,于是会迎合媒体的需求创造出一些噱头来“被消费”,在合谋中达到某种高潮。而善良厚道的陈阿婆,无意于成名,躲还来不及呢,不会迎合媒体,拒绝“被消费”。而且一个平凡的老人家身上确实没有多少可以“被消费”的。媒体挖不出来,怎么办?他们就会去编,根据道听途说的信息去编造,甚至完全想当然地胡编乱造。丧失职业操守的过度围观、过度消费下,“陈贤妹被公司辞退”的假新闻很容易滋生。
没有冲突,就制造冲突,没有新闻,就制造新闻,这就是“陈贤妹被公司辞退”的假新闻滋生的舆论生态。陈贤妹救人,折射出社会的病态,而媒体对陈贤妹的过度消费,折射出一种并不比不救人让人轻松多少的媒体病态。
(来源:法制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