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浏览文章

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和红绿灯无关中国式过马路引发热议

发布时间:2013/3/27  浏览数: 1304 次  浏览字体:[ ]
  

  “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和红绿灯无关”的“中国式过马路”,从去年开始就引发热议。浙江自今年3月1日起已查处“中国式过马路”的闯红灯行为8283起。其中小部分行人不服,甚至出现多起打骂交警事件,并有数人因此被行政拘留。目前,我市公安局正在市区范围内开展交通秩序综合整治。此次综合整治将重点整治机动车违法停放、行人(非机动车)闯红灯、行人(非机动车)走快车道、大型汽车违法鸣号四种交通违法行为。

  文明出行不只是司机的事

  ■朱慧松

  

  一些行人之所以过马路时“不守规矩”,究其根源,无非是为了抢时间、图省事,同时抱有侥幸心理,觉得不会出啥问题,另外还认为就算自己乱穿马路,有关方面也拿自己没办法,不会为此受到处罚。

  毋庸置疑,仅有司机遵守交规是不够的,即便车辆都“中规中矩”,可如果行人乱穿马路、闯红灯,突然冒出来,很容易酿成事故。即便侥幸没发生事故,司机频频刹车避让,道路秩序也会混乱不堪。若是“中国式过马路”蔚然成风,恐怕“最严交规”的实施也难以彻底改变交通事故频发的局面。因此行人同样要把“最严交规”放在心里,出行“守规矩”,只有司机和行人都规范自己的行为,相互礼让、文明出行,这样马路能遍吹文明之风。

  交通陋习需重拳整治

  ■奚旭初

  

  交通违章是陋习,危害多多。而陋习之所以成为陋习,根子恰恰是缺了整治。比如一直以来,有多少闯红灯挨了罚款?无数市民红灯闯了千遍万遍,罚款却从来没有挨过一回,闯红灯还能不愈演愈烈?某地警方曾进行有关闯红灯的问卷调查,近7成市民认为:别人都闯了,自己等太傻。为什么不闯红灯成了“傻”?因为闯红灯者不但不“吃亏”,反而占便宜——违规也不受罚,还比老老实实等候绿灯的人少耗了时间。这个调查,发人深省。

  对交通违规违法行为必须整治,整治的内涵应是违法必究,而未必是提高罚款额。和红绿灯无关,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被称为“中国式过马路”。而“中国式过马路”之所以成了顽疾,主要一个因素是少了持之以恒的整治。

  习惯是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的,好习惯如此,坏习惯亦如此。顽疾可除,只要整治一以贯之,惩罚违法行为的过程,也就是守法意识养成的过程。而这中间的关键,则是在这个过程中,重拳整治必须贯穿始终。

  治理“中国式过马路”只能进不能退

  ■刘昌海

  

  “中国式过马路”不仅事关闯红灯者的个人素养,更事关闯红灯者的人身安全。有数据显示,我国平均每天有2.6人死于闯红灯。只要脚步放缓一点,悲剧就可以避免,不闯红灯的习惯,本该尽早养成。法律专家乔刚就认为,对于行人违法处罚是非常必要的,而且宜早不宜迟。可以说,治理“中国式过马路”只能进不能退,坚持住,市民的文明素质就会上一个台阶,停下来,就可能功亏一篑。 

  万事开头难。以治理酒驾为例,一开始也有人不理解,打骂执法人员的事情也屡有发生。但通过严格执法,这样的情况已经大有好转,不酒驾已经成了人们的共识。对于闯红灯这种恶习,一开始也可能有人不适应,但只要警方坚持,就一定能够收到效果。当然,有关部门应该先做好充分的宣传教育,把工作做到市民的心坎上,这样肯定能够事半功倍。

  根治“中国式过马路”要靠技术升级

  ■金真

  

  其实各地历年来一直都有专项的严管“中国式过马路”的行动,可似乎每次的行动都只能取得暂时的成效。行动期间行人似乎会对红灯“心惊胆战”,生怕自己被罚款。可一旦路口没有警察,或者行动的一阵风过去后则又恢复了原样。就这样,“中国式过马路”的精神生生不息、每天都在被大量的市民生动地践行、复制着。

  如何才能改变这种情况,根除这种劣习?依靠专项行动显然不能够根治,这从实践中已经得到了证明。笔者认为,唯有从优化监管的技术角度来切入才能真正地打破法不责众的保护衣。法不责众的核心在于执法力量的不够,可如果有一种技术能像电子监控一样将所有乱穿马路的人都“一网打尽”并且予以处罚,试问还有人会“中国式过马路

设为主页  |  收藏本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