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浏览文章

政协委员张树华最近在全国政协会议一次讨论中指出中国式英语教育被批自我折磨自娱自乐

发布时间:2013/3/14  浏览数: 1255 次  浏览字体:[ ]
  

  政协委员张树华最近在全国政协会议一次讨论中指出,中国在学校教育和职称评定等方面“过度重视”英语的做法,正令这个国家30多年前兴起的“英语热”陷入一种“自我折磨、自娱自乐”的怪圈。这番言论一时间引发热议。

  目前,英语是中国大学入学考试的考核科目,也是大学必修课。同时,英语也是研究生招录考试的必考科目。

  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院长张树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分散了很多大学生学习专业课的精力,而且令很多专业成绩优异而英语欠佳的学生失去读研究生的机会。

  一名文字学领域的研究生导师在网上慨叹,很多连语言学和文字学基本常识都缺乏的大学生,仗着英语好来读文字学研究生课程,专业水平低,令其“实在是无语!”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颜世富留言说,过度强调英语“害人不浅”,令许多研究生将“主要精力浪费在学英语上。”

  北京外国语大学一名英语老师向新华社记者表示,很多学校英语教学采取“灌输方式”,让学生“死记硬背”应付考试,这跟“应试教育”体制有关。

  很多人在专业领域的实际工作中并不能用到英语,但只要参加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就必须经过外语考试这道门槛。张树华认为,“这显然没有必要。”

  “现在人人都学英语,从幼儿园就开始,过度‘泛英语化’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而且英语教学与应用严重脱节。”张树华说道,“虽然我们花了这么大力气学英语,但还是学得不好,真正把英语学得好的顶端人才,尤其是还能熟知两国文化的外语人才仍然稀缺。”

  他认为,中国要治理各个教育阶段的“英语崇拜症”。对于专业人员职称晋级和干部提升,在外语水平要求上不能搞硬性的“一刀切”。同时,要改进当前英语教学的方向和方法,重视相关的应用教育。

  也有网友表达不同观点,认为英语属于工具性学科,对于中国人加强国际交流具有长远意义,而专业研究人员更需学好英语,涉猎国外优秀论文,才能有更出众成就。

设为主页  |  收藏本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