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浏览文章

宿迁律师网:河北承德农民李铜国庆节前负债立起了承平宁抗战纪念

发布时间:2012/9/25  浏览数: 529 次  浏览字体:[ ]
  

  从小听着抗日故事长大,承德县农民李铜心中一直有个心愿:“将来有一天我要为那些烈士立一块碑。”在国庆节前夕,李铜立起了“承平宁抗战纪念碑”,实现了自己的心愿。他说,“这是献给祖国的最好礼物”。

  听着抗日故事长大

  李铜今年43岁,承德县五道河乡建厂村人。他说,自己家里穷,初中没毕业便辍学回家放牛。

  当时李铜找到村里有牛的人家,和他们谈判:我给你家放牛,年底你给我钱。结果村中养牛户把牛都交给了李铜。

  出了家门就是绵延的大山,天天赶着牛上山,李铜那一年的时间把附近的山走了个遍。“那时候上山随处可见子弹壳,那都是抗日时候留下的子弹,不时还能看到被日寇残杀的中国百姓遗骸。”

  建厂村是革命老区,李铜说,他是听着抗日故事长大的。1943年春,中共冀东地委和军分区在赤峰南部建立了承(德)、平(泉)、宁(城)联合县,建立了冀东军分区第三区队,高桥任区队长,杨雨民任区队政委。他们带领抗日游击队和广大群众,发展建立了承、平、宁抗日根据地,沉重打击了日伪军。如今五道河乡境内存有杨雨民办公地点等遗址。而抗日群众纪玉峰为掩护杨雨民而不惜牺牲自己的亲生儿子的事迹更为感人。

  李铜放着牛,听着当地口口相传抗日故事,他暗下决心:将来有一天,一定要给烈士和抗日群众修一座纪念碑,让他们的英魂得到安息。

  建碑夙愿获得批准

  给乡亲放了一年牛,李铜挣了320元钱。但第二年,李铜说什么也不放牛了,他只身来到北京打工。后来又回到家乡和别人学木匠,以给人打家具为生。“他家穷,结婚时只有半张炕席,嫁到他家就是‘整天’还账。”妻子回忆起他们当初的生活时说。现在李铜和十来位工友一起组织了一个小施工队,他负责联系活计,因为手艺好,五道河乡周边的乡镇农村盖房基本都找他们。

  时间荏苒。尽管过去了那么多的岁月,小时候的心愿,李铜始终没忘。特别是近两年随着日子好转,他修建抗战纪念碑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不能再等了,我一定要实现自己的心愿。”2011年,李铜正式着手启动修建纪念碑的计划。“这是他的一个心愿。修好纪念碑,让先烈们的英魂有个安身之所。”妻子也很支持丈夫。

  于是,李铜找到了村里,向村干部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村里也大力支持,赶忙写了一份申请,村支书和他骑着摩托车来到乡里。然后乡里报到县、又到市里,最终获批。

  欠债修起纪念碑

  今年7月份,李铜找来施工队,在原林场废弃的院内开始施工。“我找到林场,林场认为这是一件好事,让我在他们的院里竖起这座碑。”

  这期间,李铜还千方百计找到了杨雨民的后人,乡政府领导亲自参与查找资料,最终由他们起草纪念碑简介。

  经过紧张施工,纪念碑终于建了起来。碑身高3.3米,宽0.6米,厚0.1米,取材于花岗岩,碑身两侧及顶端还镶嵌了镀金铝,正面雕刻着“承平宁抗战纪念碑”八个大字,背面刻有史实简介。同时,李铜在村里的资助下在纪念碑后竖起一个旗杆,升起了五星红旗。

  为了让过往的人们知道这是老区所在,李铜又找来施工队在村外垒起了一堵墙,这堵用钢筋水泥建起来的墙上写着“承平宁抗日根据地遗址群所在地。”“光垒这堵墙,我们三人就用了三天时间,外边的大理石砖太沉,往砖上贴它,我们可没少费力气。”

  李铜说,从去年开始张罗建碑到碑立起来,近两年的时间里他耽误干活,加上跑来跑去的花销,已花掉了7万余元,现在还欠着3万元债务。

设为主页  |  收藏本站 |